相信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小伙伴“闻针色变”,不仅仅是对打针输液的惧怕,对针灸更甚。紧闭眼睛刻意不去观看,但是“针”刺入皮肤的那一刻,还是能掉一身鸡皮疙瘩;胆大者,眼瞅着针尖一点点刺入,却伴随着恶心、心慌、甚至晕厥……
一、晕针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最最常见的晕针吧。晕针就是病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发生了晕厥。遇到这种情况,第一点就是立刻停止针灸,迅速把所有已经刺入的针灸针取出来。第二点把病人扶到空气流通的地方,让他保持头低脚高位平卧,松开他的衣带,以便接收新鲜空气,同时,要注意病人的保暖问题。第三点要分情况说明。症状轻的人静卧休息片刻,喝点温开水或者糖水,很快就能恢复。还可以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或者温灸百会、气海、关元等。尤其是艾灸百会,效果明显,可用艾条在百会穴上悬灸,直到知觉恢复,症状消退。接下来是症状重的人,经过以上的处理,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要及时运用人工呼吸等现代的急救处理措施。
二、滞针
其次是滞针。那么什么情况下会导致滞针现象的发生呢?大家都知道,身体放松,针灸针才好刺入,相反精神过于紧张,会导致局部肌肉紧绷,进针反而困难,医生感觉针下涩滞,提插捻转、出针特别困难,病人觉得疼痛剧烈。这种情况下,应当适当的延长留针的时间,也可以在滞针的穴位附近运用循按法或者弹柄法,或者在附近再刺一针。前面说的是病人的原因,那么在医生方面又有什么原因会导致滞针呢?倘若医生的行针手法不当,或者过于朝向一边捻转,这个时候要向相反的方向把针捻出来,配合循按法等促使肌纤维放松,以便出针。
三、弯针
再次是弯针。出现这种情况,切记不能再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如果针柄微微弯曲,就慢慢将针取出来。弯曲角度过大,轻微摇动针体,顺着针柄倾斜的方向出针。发生多个弯曲,那就顺着针柄的倾斜方向分段慢慢出针。因体位改变导致的原因,嘱患者慢慢恢复到原来的体位,肌肉放松后再出针。
四、断针
从次是断针。断针现象发生后,要保持原有体位,不然的话,断掉的部分会向肌肉深层陷入。针体残端如果有部分暴露在体外,只要用镊子夹出来就可以了。残端与皮肤相平,用手向下挤压针孔两旁的皮肤,只要残端露出体外,即刻用镊子夹出来。残端全部没入皮内,离皮下不远且有硬组织,可利用硬组织将断针顶出来;若是软组织,那就将这部分肌肉捏住,将断针残端向上托出。断针完全没入皮肤,无法取出,或者在重要脏器附近等,应立即手术处理。
五、血肿
最后是血肿。一般微量的皮下出血,局部小块的青紫不用处理,可自行消退。如果局部青紫面积大,肿胀疼痛剧烈,影响到功能活动时,可以先冷敷止血,再热敷,轻轻揉按,促使瘀血消散吸收。
以上都是针灸治疗过程中比较常见的异常情况,还有诸如刺伤脑脊髓、皮肤灼伤及起泡等等在这里不过多阐述了。这几种异常情况也是实践技能考试中比较常考的。在针灸过程中要注意尽量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