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据  | 
 分类  | 
 举例  | 
| 
 按物态分类  | 
 液体剂型  | 
 汤剂、酒剂、露剂、注射液  | 
| 
 半固体剂型  | 
 软膏剂、糊剂  | 
|
| 
 固体剂型  | 
 颗粒剂、片剂、栓剂、膜剂  | 
|
| 
 气体剂型  | 
 气雾剂、吸入剂  | 
|
| 
 按制法分类  | 
 浸出制剂  | 
 汤剂、合剂、酊剂、酒剂、流浸膏剂与浸膏剂  | 
| 
 无菌制剂  | 
 注射剂、滴眼剂  | 
|
| 
 按分散系统分类  | 
 真溶液类剂型  | 
 芳香水剂、溶液剂、甘油剂  | 
| 
 胶体溶液类剂型  | 
 胶浆剂、涂膜剂  | 
|
| 
 乳浊液类剂型  | 
 乳剂  | 
|
| 
 混悬液类剂型  | 
 合剂、洗剂、混悬剂  | 
|
| 
 按给药途径与方法分类  | 
 经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 
 合剂、糖浆剂、颗粒剂、丸剂、片剂、灌肠剂、栓剂  | 
| 
 非胃肠道给药的剂型  | 
 静脉、肌内、皮下、皮内及穴位注射剂;气雾剂、吸入剂(呼吸道给药);洗剂、搽剂、软膏剂、糊剂、涂膜剂、贴膏剂(皮肤给药);滴眼剂、滴鼻剂、口腔膜剂、舌下片剂、含漱剂(黏膜给药)  | 
| 
 分类  | 
 具体内容  | 
||
| 
 加热灭菌  | 
 干热灭菌法  | 
 火焰灭菌法  | 
 适用于手术刀、镊子等,一般仅用于瓷器、金属或搪瓷的器具或器皿  | 
| 
 干热空气灭菌法  | 
 适用于玻璃器皿、搪瓷容器及油性和惰性辅料(如液体石蜡、油类、脂肪类、滑石粉、活性炭等)  | 
||
| 
 湿热灭菌法  | 
 热压灭菌法 (最可靠的灭菌方法)  | 
 特别适用于输液剂  | 
|
| 
 流通蒸气灭菌法  | 
 适用于含有抑菌剂药液的灭菌,1~2ml的注射剂及耐热品种的灭菌  | 
||
| 
 煮沸灭菌法  | 
|||
| 
 低温间歇灭菌法  | 
 适用于必须采用加热灭菌但又不耐高温的药品(应用本法灭菌的制剂,需添加适量的抑菌剂)  | 
||
| 
 紫外线灭菌法  | 
 适用于空气和物品表面灭菌  | 
||
| 
 辐射灭菌法  | 
 适用于密封和整箱已包装的药物的灭菌  | 
||
| 
 药材  | 
 作用  | 
|
| 
 苯甲酸与苯甲酸钠  | 
 (1)为常用的有效防腐剂,一般用量为0.01%~0.25% (2)宜在pH<4的药液中使用  | 
|
|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尼泊金类)  | 
 (1)分为甲、乙、丙、丁四种酯,一般用量为0.01%~0.25% (2)聚山梨酯类与其发生络合作用,可减弱其防腐效力  | 
|
| 
 山梨酸(钾)  | 
 (1)常用浓度为0.15%~0.2% (2)对细菌和霉菌均有较强的抑菌效力 (3)特别适用于含有聚山梨酯类液体药剂的防腐  | 
|
| 
 其他  | 
 (1)20%以上的乙醇溶液 (2)30%以上的甘油溶液  | 
 具有防腐作用  | 
| 
 类型  | 
 方法  | 
 适用范围  | 
|
| 
 干法粉碎  | 
 混合粉碎  | 
 —  | 
|
| 
 单独粉碎  | 
 贵重细料药  | 
 西洋参、麝香、牛黄  | 
|
| 
 毒性药  | 
 马钱子、轻粉、斑蝥  | 
||
| 
 刺激性药  | 
 蟾酥  | 
||
| 
 氧化性或还原性强的药  | 
 火硝、硫黄、雄黄  | 
||
| 
 质地坚硬的药  | 
 三七、磁石、代赭石  | 
||
| 
 细料药  | 
 朱砂、人参、珍珠、鹿茸  | 
||
| 
 湿法粉碎  | 
 水飞法  | 
 朱砂、炉甘石、滑石粉、珍珠  | 
|
| 
 加液研磨法  | 
 (1)樟脑、冰片、薄荷脑 (2)麝香(常加入极少量水)  | 
||
| 
 低温粉碎  | 
 常温下粉碎困难的物料,软化点低的物料  | 
 树脂、树胶、干浸膏  | 
|
| 
 类型  | 
 工艺流程  | 
 具体内容  | 
|
| 
 一般散剂的制法  | 
 粉碎并 过筛  | 
 —  | 
|
| 
 混合  | 
 打底套色法(如:冰硼散)  | 
||
| 
 等量递增法(如:益元散)  | 
|||
| 
 分剂量  | 
 目测法  | 
 毒性药或贵重细料药散剂不宜使用此法  | 
|
| 
 重量法  | 
 含毒性药及贵重细料药散剂 常用  | 
||
| 
 容量法  | 
 (1)目前应用最多的分剂量法 (2)适用于一般散剂分剂量  | 
||
| 
 质量检查  | 
 (1)散剂一般应为细粉;儿科及外用散剂应为最细粉;眼用散为极细粉 (2)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 
||
| 
 包装  | 
 (1)分剂量散剂可用各式包药纸包成四角或五角包 (2)非分剂量散剂多用纸盒或玻璃瓶包装  | 
||
| 
 含毒性药物的散剂的制法(硫酸阿托品散)  | 
 复方散剂中的毒性药  | 
 —  | 
 多采用单独粉碎再以配研法与其他药粉混匀  | 
| 
 单味化学毒剧药  | 
 稀释散(倍散)  | 
 (1)剂量在0.01~0.1g者,可配制1:10倍散 (2)剂量在0.01g以下,应配成1:100倍或1:1000倍散  | 
|
| 
 方法  | 
 适用范围  | 
| 
 煎煮法  | 
 适用于有效成分能溶于水,且对湿、热较稳定的饮片的浸提  | 
| 
 浸渍法  | 
 (1)适用于黏性、无组织结构、新鲜及易于膨胀、芳香性药料的浸提 (2)不适用于贵重、毒性药料及高浓度的制剂  | 
| 
 渗漉法  | 
 (1)适用于贵重、毒性药料及高浓度制剂,也可用于有效成分含量较低的饮片提取 (2)不适用于新鲜的、易膨胀、无组织结构的药料  | 
| 
 回流法  | 
 适用于受热稳定的药料的浸出  | 
| 
 水蒸气蒸馏法  | 
 适用于浸提饮片中具有挥发性、能随水蒸气蒸馏而不被破坏、在水中稳定且难溶或不溶于水的药料  | 
| 
 超临界流体萃取法  | 
 常用超临界二氧化碳(CO2)流体,尤适用于热敏性、易氧化的有效部位的提取  | 
| 
 方法  | 
 适用范围  | 
||
| 
 水提醇沉法(水醇法)  | 
 原理:利用水提液中一些大分子亲水性杂质难溶于一定浓度乙醇的溶解特性,在水提液中加入适量乙醇后使杂质沉淀除去  | 
||
| 
 膜分离法  | 
 微滤  | 
 主要用于中药注射剂、输液等制剂的精滤  | 
|
| 
 超滤  | 
 常用于中药提取液的精制纯化,多糖类、酶类等药物溶液的浓缩,中药注射剂、输液、滴眼剂等制剂的精滤、除菌、除热原  | 
||
| 
 纳滤  | 
 —  | 
||
| 
 反渗滤  | 
 —  | 
||
| 
 树脂吸附分离法  | 
 大孔吸附树脂  | 
 适用于中药材中所含的皂苷、黄酮、生物碱等  | 
|
| 
 离子交换树脂  | 
 适用于某些离子型活性成分的分离与精制  | 
||
| 
 方法  | 
 特点  | 
|
| 
 烘干干燥  | 
 (1)特点:干燥速率较慢 (2)干燥设备:烘箱和烘房  | 
|
| 
 减压干燥 (真空干燥)  | 
 (1)干燥的温度低,速度快 (2)可减少药物污染或氧化变质 (3)产品呈松脆的海绵状,易粉碎  | 
|
| 
 喷雾干燥  | 
 (1)药液瞬间干燥 (2)干燥产品为疏松的粉末或细颗粒,溶解性能好  | 
|
| 
 沸腾干燥 (流化床干燥)  | 
 干燥速率快,产品质量好,可连续生产  | 
|
| 
 红外线干燥  | 
 干燥速率快,热效率高  | 
|
| 
 冷冻干燥 (升华干燥)  | 
 (1)产品多孔疏松,易于溶解 (2)含水量低,有利于药品长期贮存  | 
|
| 
 微波干燥  | 
 干燥时间短,对药物成分破坏少,且兼有杀虫及灭菌作用  | 
|
| 
 其他  | 
 鼓式干燥  | 
 可连续生产  | 
| 
 带式干燥  | 
 —  | 
|
| 
 吸湿干燥  | 
 —  | 
|
| 
 项目  | 
 具体内容  | 
| 
 胶束和临界胶束 浓度  | 
 缔合形成胶束的最低浓度,称为临界胶束浓度(CMC)  | 
| 
 亲水亲油平衡值  | 
 (1)HLB值愈高,亲水性愈强;HLB值愈低,亲油性愈强 (2)不同HLB值的表面活性剂有不同的用途:①水溶液中增溶剂的HLB值最适范围为15~18以上;②去污剂的HLB值为13~16;③O/W型乳化剂的HLB值为8~16;④润湿剂的HLB值为7~9;⑤W/O型乳化剂的HLB值为3~8;⑥大部分消泡剂的HLB值为0.8~3  | 
| 
 起昙与昙点  | 
 (1)通常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2)某些含聚氧乙烯基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解度开始随温度升高而加大,当达到某一温度(即转变温度,称为昙点)时,其溶解度急剧下降,使溶液出现混浊或分层,冷却后又恢复澄明的现象,称为起昙  | 
| 
 Krafft点  | 
 Kraff点是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特征值,也是表面活性剂使用温度的下限  | 
| 
 毒性  | 
 (1)毒性大小顺序: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2)溶血作用: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的溶血作用一般比较轻微,尤其是聚山梨酯类  | 
| 
 项目  | 
 具体内容  | 
|
| 
 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肥皂类  | 
| 
 硫酸化物  | 
||
| 
 磺酸化物  | 
||
| 
 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季铵化物  | 
|
| 
 两性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卵磷脂  | 
|
| 
 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  | 
 脂肪酸山梨坦类(司盘类)  | 
|
| 
 聚山梨酯类(吐温类)  | 
||
| 
 聚氧乙烯脂肪酸酯类(卖泽类)  | 
||
| 
 聚氧乙烯脂肪醇醚类(苄泽类)  | 
||
| 
 聚氧乙烯-聚氧丙烯共聚物  | 
||
| 
 药材  | 
 作用  | 
| 
 要求炮制类  | 
 (1)炒焦白术、麸炒枳壳、米炒党参、土炒山药、砂炒狗脊、盐炙知母、姜汁炙竹茹、油炙淫羊藿、醋煮延胡索、煅龙骨、酒蒸地黄、朱砂拌灯心草等 (2)发酵(谈豆豉、神曲、半夏曲)、发芽(麦芽、谷芽)、净提(芒硝)、干馏(鲜竹沥)、制霜(西瓜霜、巴豆霜、鹿角霜)、水飞(朱砂、炉甘石)等  | 
| 
 要求修治类  | 
 (1)去残茎:丹参、龙胆、防风、秦艽 (2)去皮:桔梗、厚朴、肉桂、杜仲 (3)去皮壳:银杏、桃仁、大风子、木鳖子 (4)去毛:枇杷叶、金樱子、骨碎补、香附 (5)去芦:人参、牛膝 (6)去心:牡丹皮、地骨皮、巴戟天、远志 (7)去核:山茱萸、诃子、山楂、乌梅 (8)去油:巴豆、续随子 (9)去头尾:蕲蛇、乌梢蛇 (10)去头翅:斑蝥、红娘子 (11)去头足、鳞片:蛤蚧  | 
| 
 要求产地类(道地药材)  | 
 内蒙古的黄芪、甘草,甘肃的岷当归,四川川的黄连、附子、川芎,山西的党参,河南怀庆的牛膝、地黄、山药、菊花,江苏的苍术、苏薄荷,安徽毫州的白芍,河北安国的祁木香、祁白芷,山东的金银花、阿胶  | 
| 
 药材  | 
 分类  | 
 举例  | 
| 
 先煎  | 
 矿石类、贝壳类、动物角甲类饮片  | 
 生石膏、生磁石、生赭石、生紫石英、生寒水石、自然铜、生龙骨、生龙齿、生瓦楞子、生石决明、生牡蛎、生蛤壳、生珍珠母、龟甲、鳖甲、水牛角片  | 
| 
 某些有毒饮片  | 
 制川乌、制草乌、附子、半夏、天南星、雷公藤  | 
|
| 
 后下  | 
 气味芳香、含挥发性成分的饮片  | 
 薄荷、砂仁、豆蔻、沉香、鱼腥草  | 
| 
 含有久煎后有效成分易破坏的饮片  | 
 钩藤、苦杏仁、徐长卿、大黄  | 
|
| 
 一些质地松泡的药材  | 
 香薷、青蒿、茵陈、浮萍、葱白  | 
|
| 
 包煎  | 
 含黏液质较多的饮片  | 
 车前子、葶苈子  | 
| 
 富含绒毛的饮片  | 
 旋覆花、辛夷、枇杷叶、石韦、骨碎补  | 
|
| 
 花粉等微小饮片  | 
 蒲黄、海金沙、蛤粉、六一散  | 
|
|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  | 
 五灵脂、儿茶  | 
|
| 
 另煎  | 
 贵重中药  | 
 人参、西洋参、西红花  | 
| 
 质地坚硬的贵重药  | 
 羚羊角  | 
|
| 
 其他  | 
 野山参、三七、金钗石斛、鹿茸、羚羊角片、珍珠、蛤蚧、冬虫夏草  | 
|
| 
 冲服  | 
 用量少、贵重的中药  | 
 三七、鹿茸、羚羊角粉、紫河车、蕲蛇、金钱白花蛇、雷丸、沉香、麝香、朱砂  | 
| 
 液体类药材  | 
 胆汁、生姜汁、竹沥、蜂蜜、糖浆  | 
|
| 
 易熔化的矿物类或树脂类  | 
 食盐、芒硝、硼砂、胆矾、松香、血竭  | 
|
| 
 烊化  | 
 胶类、蜜膏类中药  | 
 阿胶、鹿角胶、龟鹿二仙胶、饴糖  | 
| 
 泡服  | 
 花叶类及部分易浸出有效成分的药材  | 
 金银花、红花、西红花、菊花、桑叶、竹叶、香薷、大青叶、藿香、薄荷、胖大海、蒲公英、麦冬  | 
| 
 分类  | 
 主要内容  | 
| 
 处方书写规则  | 
 (1)每张处方限于一名患者的用药 (2)开具西药、中成药处方,每一种药品应当另起一行,每张处方不得超过5种药品  | 
| 
 药品剂量与数量  | 
 药品剂量与数量用阿拉伯数字书写  | 
| 
 处方效期  | 
 处方开具当日有效;有效期最长不得超过3天  | 
| 
 处方用量  | 
 (1)处方一般不得超过7日用量 (2)急诊处方一般不得超过3日用量  | 
| 
 处方保管  | 
 (1)普通处方、急诊处方、儿科处方保存1年 (2)医疗用毒性药品、第二类精神药品处方保留2年 (3)麻醉药品和第一类精神药品处方保存期限为3年 (4)医疗机构对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消耗量进行专册登记,其保存期限为3年  | 
| 
 处方的调剂  | 
 药师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四查十对”:①查处方,对科别、姓名、年龄;②查药品,对药名、剂型、规格、数量;③查配伍禁忌,对药品性状、用法用量;④查用药合理性,对临床诊断  | 
| 
 项目  | 
 主要内容  | 
|
| 
 报告范围  | 
 个例药品不良反应  | 
 (1)新药监测期内的国产药品应当报告该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其他国产药品,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2)进口药品自首次获准进口之日起5年内,报告该进口药品的所有不良反应;满5年的,报告新的和严重的不良反应  | 
| 
 药品群体不良事件  | 
 —  | 
|
| 
 境外发生的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 
 —  | 
|
| 
 工作程序  | 
 (1)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和医疗机构发现或者获知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15日内报告,其中死亡病例须立即报告;其他药品不良反应应当在30日内报告 (2)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审核和评价应当自收到报告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完成,其他报告的审核和评价应当在15个工作日内完成  | 
|
| 
 分类  | 
 主要内容  | 
|||
| 
 麻醉中药  | 
 管理制度  | 
 (1)门(急)诊忠者处方:①麻醉药品注射剂:一次常用量/张;②控缓释制剂:≤7日常用量/张;③其他剂型:≤3日常用量/张 (2)门(急)诊癌症疼痛患者和中、重度慢性疼痛患者处方:①麻醉药品注射剂:≤3日常用量/张;②控缓释制剂:≤15日常用量/张;③其他剂型:≤7日常用量/张 (3)为住院患者开具的麻醉药品处方应当逐日开具,每张处方为1日常用量  | 
||
| 
 毒性中药  | 
 分类  | 
 砒石(红砒、白砒)、砒霜、水银为一类毒性中药,其余为二类毒性中药  | 
||
| 
 调配管理制度  | 
 (1)专柜加锁保管,有专人专账管理 (2)毒性中药的包装容器上必须印有毒药标志 (3)对处方未注明“生用”的毒性中药,应当付炮制品 (4)处方一次有效,取药后处方保存2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