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客服
TOP

双路静脉都在输液,护士应该如何采血?

2021-08-30 15:14:46      来源:润德执业护士培训网

护士在采血时,避开上肢的输液侧采血,这一点已成共识。若是双侧静脉通路都开放,护士将如何为患者采血?

当患者开了两路输液,应该怎么采血?手背输液,于是在手腕采血,化验单结果都偏低;改为脚部采血,结果相差却很大;我们到底应该怎么采血呢?

双路静脉输液者,尤其是双上肢都建有静脉输液通路,这种患者多属急危重患者,病情、用药都较为复杂。

各项检验也要相应地跟得上,才能共同为患者的救治发力,对于这个问题,《静脉采血技术操作规范》有写明:

①严禁在输液、输血的肢体、穿刺点上方、皮管内采集血标本,应在对侧肢体采血。

②如双侧肢体均有输液者,可停止一侧输液后开始采血,先采10ml弃去,再采所需血量,则不会对结果产生影响。

③对于留有中心静脉导管者,则置管处采血10ml弃去后再采集所需的血液标本。

普通的采血操作自不必说,但为了确保患者的检验值更加准确,护理人员还是要在一些操作细节上加以注意,如下:

采血细则知多少

采血原则:采集标本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要求。

避免溶血:当取血不顺利时,切忌反复穿刺,导致标本溶血或出现小凝块。

同时采集多项标本顺序:微生物标本-无添加剂标本-凝血试管标本-含抗凝剂标本-含促凝剂标本。

真空采血管拔管的正确打开方式:使用真空采血管,以向外方式转动拔管或换管。

凝血机制差者应注意:拔针后按压时间延长至10分钟。

止血带压迫时间:止血带压迫静脉时间不宜过长,推荐为40~120s。

采血体位:采血体位对结果也有影响,对一些因病情需要多次反复采血的患者,采血时,一定要处于同一体位,以确保标本的准确性、可比性。

除此之外,不同因素条件下采血,处理的情况也不同:

乳腺癌患者为什么不主张在患侧上肢采血?

乳腺癌患者手术时要进行腋窝淋巴结清扫,由于上肢的淋巴及血液回流受障碍,易引起上肢水肿,静脉输液会导致患侧上肢水肿加重,因此不宜在患侧上肢抽血、测血压、输液。

血液透析患者抢救时周围静脉无法穿刺,能动用透析导管吗?

血液透析患者的导管禁止输液、输血、采血。

但是,一旦患者因为周围静脉无法穿刺而又急需进行抢救或治疗时,就可以优先使用作为透析用的CVC导管,也就是说具体问题具体对待。

婴幼儿适宜的采血部位?

幼儿采血可刺足跟或拇指;但作血培养、血凝检验,需1ml以上血标本时应作静脉穿刺。适合的表浅静脉有前臂静脉、手背、足背及头皮静脉等。

采用颈外静脉会使幼儿惊恐,颈内及股静脉穿刺因易损伤邻近组织,是个可能发生危险的部位。

危重患者能通过深静脉导管直接抽血吗?

研究显示,股静脉穿刺置入静脉导管,输液1000ml后停止输液1min,抽血5ml,同时于肘正中静脉抽血5ml,分别行血Na+、K+、Cl-、红细胞压积、肾功能检查,并对两组数据。

结果:静脉输液时与浅静脉采血做血液成分及生化指标检测,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危重患者通过已备深静脉导管直接抽血,能减少患者多次静脉穿刺带来的不良后果。

急诊患者如何通过静脉留置针采血?

一般患者不主张从静脉留置针处采血。

但紧急情况下,可以在急诊患者留置静脉留置针时采血,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肺动脉栓塞等需要溶栓治疗的急诊患者。

采用留置针采血,同时建立静脉通路,避免反复穿刺,减轻了患者痛苦,为及时抢救、静脉给药提供了方便。

在液体输入前,留置针采集方法:选择粗直的桡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等,使用18G直管式静脉留置针、肝素帽、透明贴膜。

然后,按常规套管针方法穿刺,穿刺成功后,拔出针芯,左手食指、中指按压留置针前端,以免血液流出,右手接注射器,松开左手即可采血,采血完毕后,即可接液体。

应用止血带对止血有影响吗?

文献表明,使用止血带1min以内,血样标本中各检验值没有明显改变,但止血带扎得时间过长,并用力拍打拟穿刺部位可致标本溶血。

抽血时尽量不束扎止血带,不可过度拍打血管、肢体,以防局部淤血、缺氧、水肿、溶血等而影响检验结果,确需要扎止血带,则不宜过紧,且不能超过1min。

如果止血带压迫超1min,可使局部血氧含量降低,乳酸增加,pH下降,同时被结扎肢体血浓缩,血浆蛋白可增加。

改进方法:若血流不畅,可绷紧扎针处皮肤,使留置针软管在血管内处于无弯曲打折状态,必要时可重新扎止血带,做手部伸握动作,使外周血管充盈。

PCI术后采血有什么要求?

PCI(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肢术后24小时制动,避免受压、用力,测量血压、静脉输液或采血等均不在穿刺侧进行。

如何防止标本溶血?

在生化检测中,许多物质在红细胞内和血浆含量不一样,所以,采集标本要防溶血。

造成溶血的原因:注射器和容器不干燥,不清洁;止血带捆扎时间太长,淤血过久;穿刺不顺,损伤组织过多,抽血速度太快;血液注入容器时未取下针头或用力推出产生大量气泡;抗凝血用力振荡;离心机速度过快等。

护理人员可针对上述因素,做好预防工作,有效避免。